33地图 www.33map.net
首页 | 北京市 | 上海市 | 天津市 | 重庆市 | 河北省 | 山西省 | 陕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贵州省 | 四川省 | 云南省 | 甘肃省 | 黑龙江 | 内蒙古 | 广西 | 宁夏 | 青海省 | 新疆 | 西藏 | 香港 | 澳门 | 台湾 |
首页
中国地图
世界地图
百度地图
google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33地图 >> 中国地图 >> 安徽省 >> 铜陵市   铜陵市地图
地图搜索
   
请在左边列表切换城市,鼠标滚轮放缩地图、拖动平移地图。



  • 铜陵市
    ├ 铜陵县
    ├ 郊区
    ├ 铜官山区
    ├ 狮子山区
  • 安徽省
    ├ 合肥市
    ├ 亳州市
    ├ 淮北市
    ├ 宿州市
    ├ 阜阳市
    ├ 蚌埠市
    ├ 淮南市
    ├ 滁州市
    ├ 六安市
    ├ 铜陵市
    ├ 芜湖市
    ├ 马鞍山市
    ├ 安庆市
    ├ 池州市
    ├ 宣城市
    ├ 黄山市

  • 中国
    • 北京市 (辖区)
    • 上海市 (辖区)
    • 天津市 (辖区)
    • 重庆市 (辖区)
    • 河北省
    •   ├ 石家庄市
        ├ 承德市
        ├ 张家口市
        ├ 秦皇岛市
        ├ 唐山市
        ├ 廊坊市
        ├ 保定市
        ├ 沧州市
        ├ 衡水市
        ├ 邢台市
        ├ 邯郸市
    • 山西省
    •   ├ 太原市
        ├ 大同市
        ├ 长治市
        ├ 阳泉市
        ├ 晋中市
        ├ 晋城市
        ├ 忻州市
        ├ 朔州市
        ├ 临汾市
        ├ 运城市
        ├ 吕梁市
      陕西省
        ├ 西安市
        ├ 宝鸡市
        ├ 咸阳市
        ├ 铜川市
        ├ 渭南市
        ├ 延安市
        ├ 榆林市
        ├ 汉中市
        ├ 安康市
        ├ 商洛市
      辽宁省
        ├ 沈阳市
        ├ 大连市
        ├ 鞍山市
        ├ 抚顺市
        ├ 本溪市
        ├ 丹东市
        ├ 锦州市
        ├ 营口市
        ├ 阜新市
        ├ 辽阳市
        ├ 铁岭市
        ├ 朝阳市
        ├ 盘锦市
        ├ 葫芦岛市
      吉林省
        ├ 长春市
        ├ 吉林市
        ├ 四平市
        ├ 辽源市
        ├ 通化市
        ├ 白山市
        ├ 松原市
        ├ 白城市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江苏省
        ├ 南京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苏州市
        ├ 南通市
        ├ 连云港市
        ├ 淮安市
        ├ 盐城市
        ├ 扬州市
        ├ 镇江市
        ├ 泰州市
        ├ 宿迁市
      浙江省
        ├ 杭州市
        ├ 宁波市
        ├ 温州市
        ├ 嘉兴市
        ├ 湖州市
        ├ 绍兴市
        ├ 金华市
        ├ 舟山市
        ├ 台州市
        ├ 衢州市
        ├ 丽水市
      安徽省
        ├ 合肥市
        ├ 亳州市
        ├ 淮北市
        ├ 宿州市
        ├ 阜阳市
        ├ 蚌埠市
        ├ 淮南市
        ├ 滁州市
        ├ 六安市
        ├ 铜陵市
        ├ 芜湖市
        ├ 马鞍山市
        ├ 安庆市
        ├ 池州市
        ├ 宣城市
        ├ 黄山市
      福建省
        ├ 福州市
        ├ 厦门市
        ├ 漳州市
        ├ 泉州市
        ├ 莆田市
        ├ 三明市
        ├ 南平市
        ├ 龙岩市
        ├ 宁德市
      江西省
        ├ 南昌市
        ├ 九江市
        ├ 景德镇市
        ├ 萍乡市
        ├ 新余市
        ├ 上饶市
        ├ 鹰潭市
        ├ 吉安市
        ├ 赣州市
        ├ 抚州市
        ├ 宜春市
      山东省
        ├ 济南市
        ├ 青岛市
        ├ 淄博市
        ├ 枣庄市
        ├ 东营市
        ├ 烟台市
        ├ 潍坊市
        ├ 济宁市
        ├ 泰安市
        ├ 威海市
        ├ 日照市
        ├ 莱芜市
        ├ 临沂市
        ├ 德州市
        ├ 聊城市
        ├ 滨州市
        ├ 菏泽市
      河南省
        ├ 郑州市
        ├ 开封市
        ├ 洛阳市
        ├ 平顶山市
        ├ 安阳市
        ├ 焦作市
        ├ 鹤壁市
        ├ 新乡市
        ├ 濮阳市
        ├ 许昌市
        ├ 漯河市
        ├ 三门峡市
        ├ 南阳市
        ├ 商丘市
        ├ 信阳市
        ├ 周口市
        ├ 驻马店市
        ├ 济源市
      湖北省
        ├ 武汉市
        ├ 宜昌市
        ├ 黄石市
        ├ 襄阳市
        ├ 十堰市
        ├ 荆州市
        ├ 荆门市
        ├ 鄂州市
        ├ 孝感市
        ├ 黄冈市
        ├ 咸宁市
        ├ 仙桃市
        ├ 潜江市
        ├ 天门市
        ├ 神农架林区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随州
      湖南省
        ├ 长沙市
        ├ 株洲市
        ├ 湘潭市
        ├ 衡阳市
        ├ 益阳市
        ├ 常德市
        ├ 岳阳市
        ├ 邵阳市
        ├ 郴州市
        ├ 娄底市
        ├ 永州市
        ├ 怀化市
        ├ 张家界市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广东省
        ├ 广州市
        ├ 深圳市
        ├ 珠海市
        ├ 汕头市
        ├ 佛山市
        ├ 韶关市
        ├ 河源市
        ├ 梅州市
        ├ 惠州市
        ├ 汕尾市
        ├ 东莞市
        ├ 中山市
        ├ 江门市
        ├ 阳江市
        ├ 湛江市
        ├ 茂名市
        ├ 肇庆市
        ├ 清远市
        ├ 潮州市
        ├ 揭阳市
        ├ 云浮市
      海南省
        ├ 海口市
        ├ 三亚市
        ├ 五指山市
        ├ 文昌市
        ├ 琼海市
        ├ 万宁市
        ├ 儋州市
        ├ 东方市
        ├ 定安县
        ├ 屯昌县
        ├ 澄迈县
        ├ 临高县
        ├ 西南中沙群岛
        ├ 白沙黎族自治县
        ├ 昌江黎族自治县
        ├ 乐东黎族自治县
        ├ 陵水黎族自治县
        ├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贵州省
        ├ 贵阳市
        ├ 遵义市
        ├ 安顺市
        ├ 六盘水市
        ├ 毕节地区
        ├ 铜仁地区
        ├ 黔东南州
        ├ 黔南州
        ├ 黔西南州
      四川省
        ├ 成都市
        ├ 自贡市
        ├ 攀枝花市
        ├ 泸州市
        ├ 德阳市
        ├ 绵阳市
        ├ 广元市
        ├ 遂宁市
        ├ 内江市
        ├ 乐山市
        ├ 南充市
        ├ 宜宾市
        ├ 广安市
        ├ 达州市
        ├ 巴中市
        ├ 雅安市
        ├ 眉山市
        ├ 资阳市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凉山彝族自治州
      云南省
        ├ 昆明市
        ├ 曲靖市
        ├ 玉溪市
        ├ 昭通市
        ├ 普洱市
        ├ 保山市
        ├ 丽江市
        ├ 临沧市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甘肃省
        ├ 兰州市
        ├ 天水市
        ├ 嘉峪关市
        ├ 武威市
        ├ 金昌市
        ├ 酒泉市
        ├ 张掖市
        ├ 庆阳市
        ├ 平凉市
        ├ 白银市
        ├ 定西市
        ├ 陇南市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南藏族自治州
      黑龙江
        ├ 哈尔滨市
        ├ 齐齐哈尔市
        ├ 鹤岗市
        ├ 双鸭山市
        ├ 鸡西市
        ├ 大庆市
        ├ 伊春市
        ├ 牡丹江市
        ├ 佳木斯市
        ├ 七台河市
        ├ 黑河市
        ├ 绥化市
        ├ 大兴安岭地区
      内蒙古
        ├ 呼和浩特市
        ├ 包头市
        ├ 呼伦贝尔市
        ├ 通辽市
        ├ 赤峰市
        ├ 乌兰察布市
        ├ 鄂尔多斯市
        ├ 巴彦淖尔市
        ├ 乌海市
        ├ 兴安盟
        ├ 锡林郭勒盟
        ├ 阿拉善盟
      广西
        ├ 南宁市
        ├ 柳州市
        ├ 桂林市
        ├ 梧州市
        ├ 北海市
        ├ 防城港市
        ├ 钦州市
        ├ 贵港市
        ├ 玉林市
        ├ 百色市
        ├ 贺州市
        ├ 河池市
        ├ 来宾市
        ├ 崇左市
      宁夏
        ├ 银川市
        ├ 石嘴山市
        ├ 吴忠市
        ├ 固原市
        ├ 中卫市
      青海省
        ├ 西宁市
        ├ 海东地区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果洛藏族自治州
      新疆
        ├ 乌鲁木齐市
        ├ 克拉玛依市
        ├ 吐鲁番地区
        ├ 哈密地区
        ├ 和田地区
        ├ 阿克苏地区
        ├ 喀什地区
        ├ 塔城地区
        ├ 阿勒泰地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石河子市
        ├ 阿拉尔市
        ├ 图木舒克市
        ├ 五家渠市
      西藏
        ├ 拉萨市
        ├ 日喀则地区
        ├ 山南地区
        ├ 林芝地区
        ├ 昌都地区
        ├ 那曲地区
        ├ 阿里地区
      香港
      澳门
      台湾


当前位置:铜陵市


铜陵市地图

铜陵市辖区地图:
·安徽铜陵市铜陵县·安徽铜陵市郊区·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安徽铜陵市郊区两矿一公司专管办·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杨家山街道
·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石城路街道·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凤凰山街道·安徽铜陵市铜陵县五松镇·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扫把沟街道·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东郊街道·安徽铜陵市铜陵县顺安镇
·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横港街道·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西湖镇·安徽铜陵市铜陵县钟鸣镇·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虚镇·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市铜陵县天门镇
·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普济圩农场·安徽铜陵市铜陵县老洲乡·安徽铜陵市郊区桥南办事处·安徽铜陵市铜陵县东联乡·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狮子山街道·安徽铜陵市郊区安矿办事处
·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长江路街道·安徽铜陵市铜陵县西联乡·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新庙街道·安徽铜陵市郊区铜山镇·安徽铜陵市铜官山区铜官山街道·安徽铜陵市铜陵县胥坝乡
·安徽铜陵市狮子山区矶山街道·安徽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安徽铜陵市郊区灰河乡

共 33 篇地图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尾页  600篇地图/页  转到第页
首页 >> 安徽 >> 铜陵市
区号:0562
邮编:244000
面积:1113平方公里 
人口:74万人 
位置: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行政区划: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铜陵县
 

【地区概况】

铜陵市行政区划图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公里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贵池区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省会合肥市120公里,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27平方公里)。南北最长约42.5公里,东西最宽约40.6公里,市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宽约5公里、长20公里的带状地形。

  铜陵市,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也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铜陵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国家园林城市。

  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宁铜铁路、京台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宁安城际铁路(在建)北京-铜陵-福州高铁(在建)穿境而过,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

【行政区划】

  铜陵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4万。
铜官山区 面积36平方公里,人口30万。邮政编码244000。区政府驻铜陵市淮河大道北段129号。
狮子山区 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8.3万。邮政编码244031。区政府驻铜陵市东市开发区
郊区 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7万。邮政编码244000。区政府驻铜陵市金山东路
铜陵县 面积876平方公里,人口32万。邮政编码:244100。县政府驻五松镇。

山水铜都

【历史沿革】

  (一)雏形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
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二)铜陵县时期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南唐保大九年(951),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今铜陵县城关镇),当时称江浒。
北宋开宝七年(974),曹彬伐南唐,闰十月克铜陵县,初属江南道(路),后改属江南东路池州。
元朝,铜陵属江浙行省池州路(后改为池州府)。
明朝,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
清初,铜陵县属江南左布政使司池州府;后江南左布政使司改为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铜陵县属安徽省池州府,后设徽宁池太广道,池州府为其所属。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三)铜陵市时期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 ,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 ,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小的地级市。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管辖。

【自然资源】

铜陵长江大桥

  矿产资源
铜陵地阜物华,自然资源丰富,尤以矿产资源储量丰,矿种全而闻名。已探明的矿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等,其中铜、金、银、硫铁矿和石灰石储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大理石、灰硅岩、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农产资源
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水产资源
据初步调查,铜陵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鳊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
植物资源
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类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本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皮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

丰收门

【青铜文化】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丰收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山水之门

【经济发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铜陵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努力提升经济活力。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类由1997年的73%下降到2003年的23%,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1700家,区级工业经济基本实现民营化。全市拥有6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和融资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3.2%和10%以上。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与友好交往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4695万美元,经济外向度为43.9%,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并与国内外山水之门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利用外资数量连年成倍增长,有力促进了铜陵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铜陵市经济再创佳绩。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66.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9.5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117.5亿元,增长9.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63054元(折合9318 美元)。人均财政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1970元。人均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铜都大道

【地方交通】

  铁路:
宁铜铁路和铜九铁路穿境而过,铜陵拥有铜陵站(已停用)、铜陵东站两个客运站。
公路:
铜陵长途客运省内主要集中发往芜湖、安庆、池州、合肥方向(20分钟左右一班),省外主要集中在南京、杭州、上海方向。
铜陵具有铜陵市长途汽车站、铜陵市客运总站、铜陵市丰收门客运站、铜陵市义南客运站、铜陵市铜都客运站
水运:
铜陵港为万吨级海轮进江终点港,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运便捷。轮渡方向主要为安庆枞阳及巢湖无为。

天井湖晚景

【地方旅游】

  一、城市中心旅游区 
1、铜流源头景亦秀——铜官山 铜都
2、佳景胜过美沃洲——五松山 
3、天然秀色冠江南——天井湖公园 
4、琼楼鸟瞰趣盎然——螺蛳山青年公园 
5、道教洞天景尤奇——葛仙洞公园 
6、休闲娱乐绝佳地——东湖休闲娱乐中心 
7、时代气息竞风流——城市广场 
二、凤凰山风景区 
1、金凤展翅形传神——凤凰山 铜陵市政府
2、河水难隔至深情——相思树 
3、八宝之地引凤凰——凤凰落脚石 
4、旷古帘泉成奇观——滴水崖 
5、体味原始与古朴——金榔古树名木 
6、山清水秀瞻前贤——陈翥墓园 
7、山腰石有千年润——灵窦泉 
三、大通沿江景区 
1、千年江南古埠——大通古镇 
2、八百里皖江第一跨——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暨桥南公园 
3、历史上的小上海——和悦洲 
4、水中“熊猫”的天堂——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铜陵长江大桥5、珍稀动物的乐园——皖陵养殖场 
6、长江中的大草原——“太阳岛” 
7、铜陵的“制高点”——天门山 
四、工业旅游景点 
1、悠久历史展雄姿——金牛洞古采矿遗址 
2、中国之最今世奇——罗家村大炼渣 
3、国际合作硕果丰——金隆铜业有限公司 
4、铜花飞溅别样红——金昌冶炼厂 
5、千磨万琢出玲珑——金蜗牛铜工艺品厂 铜都大道
6、琳琅满目赛胜景——铜商品市场 
7、艺术展示铜特色——城市铜雕
8、文明长廊喜迎宾——铜都景观大道 
五、农业旅游景点 
1、游客纷纷齐称道——钟鸣农家乐 
2、科技创新更诱人——新桥农业示范园 
3、一片清凉景自新——叶山林场 
4、四季长青春意浓——大通蔬菜基地 
5、“三分天下自春色”——凤凰山牡丹园 
六、红色旅游景点 
1、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遗址——大关口 
2、中共铜陵特支遗址——钱家湾 
3、中共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新屋里周家小学 
4、中共皖南地委机关驻地——钟鸣上山缪 
5、抗日英雄垂千古——范家湾烈士墓 
6、“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文兴洲王家旭 
7、凭吊先烈激后人——笠帽山烈士塔 
七、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1、铜陵宗教文化概况 
2、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 
3、誉为“小九华山”佛教寺庙——上清凉寺 
4、荆公赐匾声名赫——大明寺 
5、竹篁木森闻禅声——云崖寺 
6、蜘蛛救主获圣封——护国寺 
7、“送子赐福”人气旺——西明寺 
八、历史古迹旅游景点 
1、大通五里亭 
2、大通钟楼 
3、周氏古名居 
4、和悦洲的十三条巷子及青石储水池 
5、赵祠古戏楼 
6、江村古民居 
7、大通龙泉古井

【地方特产】

  1、铜陵白姜 
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铜陵生姜的营养十分丰富。据化验资料分析,生姜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还含有蛋白质1.4%、糖8%、脂肪0.7%。此外还有人体所必须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栓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老姜具有健胃、止血、顺气去寒、化痰解毒、发汗消热、调味蔬菜、增进食欲等功能。铜陵人喜食生姜,并视生姜为良药,铜陵有民谣:“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
2、铜陵凤丹 
铜陵凤丹  铜陵丹皮主要出产于新桥镇和金榔乡,其中新桥镇凤凰山地区的凤凰、牡丹、陶凤三个村,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所产的丹皮被历代医药实践证明为药效最好。《中药大辞典》明文记载:“安徽省铜陵凤凰山所产丹皮质量最佳”,故称凤丹。
凤凰山地区位于长江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光照充足,土质为金沙土质(该土质在分类学上命名为红壤性麻砂土),适宜丹皮种植,且该地区又无工业和化肥农药污染,植保保护较好,所以种出的丹皮质量好,经济价值高。
3、铜陵茶干 
铜陵茶干在本市及周边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及美誉度,它是近几年兴起的名优农产品。特点口感细腻、久嚼不烂、营养丰富,回味元穷,适宜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
铜陵茶干主要由铜陵月亮食品公司和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
4、铜陵野雀舌 
铜陵野雀舌茶简称野雀舌,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乾隆饮后誉为“江南佳茗”。
野雀舌在明未至清未年间就有生产,民国十一年(1922年)记载:(安徽省六十县产业调查表)野雀舌,产铜官山和东乡、西乡等山区。制茶方法:以生叶用火烘焙,茶叶质量:质浓而味清香,惟所产甚少,年产百担,每担百元,销售芜湖顺安。┉┉但以后野雀舌工艺失传“。
野雀舌茶由五松茶林场组织生产。野雀舌茶及松兰茶1992年、1995年两次获得省级名茶并授予优质农产品称号;1992年获铜陵科技一等奖;1993年获安徽省星火四等奖;1994年荣获首届“中茶杯”一等奖;1995年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9、2001年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松兰茶1995年获铜陵科技进步三等奖。
5、铜陵牡丹
中国古铜都 驰名中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还是“药用牡丹”,之乡至少有1600年以上历史。晋代著名哲学家、医学家葛洪曾在铜陵种植“仙牡丹”。
北宋著名政治家,铜陵人盛度,出使西夏时,寻得几棵牡丹奉送给皇帝,皇帝还赐一棵,盛度告老还乡时带回故里,其花蔚然成树,人称“御苑红”。药用牡丹栽培始于明代,在清代以后成为我国牡丹皮的主要产地。铜陵是中国牡丹四大品种群之一的“江南牡丹种群”的栽培中心,由铜陵牡丹生产的“凤丹皮”,圆直粗壮,肉厚粉足,香气浓郁,《中药大辞典》称“安徽之铜陵所生产丹皮质量最佳”,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品质绝佳”的盛誉。铜陵牡丹还是中国三大观赏牡丹之一,高大挺拔的枝干,肥硕丰满的花朵,白、粉、红、紫的颜色,娇艳秀丽,独霸群芳,有洛阳、菏泽、铜陵牡丹“三分天下春色”之说……
6、铜陵泡桐
铜陵泡桐资源丰富在今钟鸣镇,素有桐乡之称。铜陵种植泡桐历史悠久。早在宋仁宗三年(公元1051年)著名的植物学家铜陵人陈翥就撰有专著《桐谱》,对铜陵泡桐的类属,习性、种植、采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祥尽的论述。铜陵作为泡桐的故乡,有着研究泡桐和发展桐材生产的优越环境与良好条件。中国林科院在铜陵建立了泡桐树科研站,成为全国四大林业科研基地之一,承担了国家经委和国家各部委有关“泡桐树良种选育”的重点攻关项目;1983年铜陵又承担了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项目,成为全国最大的泡桐基因库。国内外泡桐专家曾多次来铜陵参观、考察,为扩大泡桐树的科研、生产的不断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铜陵市十分重视泡桐的种植和研究,泡桐,不仅是铜陵市“市树”,还被誉为泡桐之乡。近年来,铜陵市的泡桐科研站已营造良种选育测定实验林250余亩,基因库和人工群就落丰产实验林100亩以上。繁育优质良种苗2万余株,优质种根苗2万余亩,优良种根20万株,向全国提供种近10万根。全市可营造15万亩泡桐林,若干年后,这15万亩泡桐林每年可轮伐生产桐材5万立方米,可发挥巨大的经济价值。
铜陵泡桐,孕育着新的希望,憧憬着美好的明天。
7、铜陵大豆
铜陵大豆别名“汀洲大豆”是铜陵地方的优良品种。原名“平头黄”,有大平头黄和小平头黄两个品系。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7.87%和47.31%,比其他的大豆蛋白质含量要高19.7%和18.3%,但脂肪含量为18.46%和17.5%,比一般大豆品种含量略低。采用铜陵县铜陵汀洲大豆盛为主要原料,生产的铜陵特产铜陵茶干,明朝以前就开始生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以及韩国、印度等国朝圣拜佛的香客,因解吃素食之需,都要购买一些大通茶干铜陵茶干口感细腻、久嚼不烂、营养丰富,回味元穷,适宜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大通茶干品种有火腿、蒲包、十香、双味等10多个品种。采用铜陵大豆生产的豆制品,比其他大豆蛋白质含量要高19.7%和18.3%以上但脂肪含量略低点。
8、铜陵苎麻
铜陵苎麻之古被誉为“苎麻之王”铜陵苎麻也是铜陵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麻子蒜之一。据《铜陵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麻是铜陵传统特产,清朝顺治乙未年(公元1655年),铜陵县境种有苎麻、黄麻、白麻、葛麻等品种,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以金榔、钟鸣、新桥、朱村和董店等乡镇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铜陵麻纺织品走俏国内外市场,铜陵纺织工业也处于发展壮大时期,对苎麻的需求量急增,苎麻价格由原每公斤3元涨到13至20元。农户纷纷毁桑毁粮田以种苎麻,麻类种植面积增长迅速。铜陵土地适合所有优良苎麻培育芦竹青、园叶青等苎麻良种在铜陵得到进一步优化。1986年全铜陵县麻类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其中苎麻7000亩以上共计麻类面积2万亩以上。只过了短短一年1987年,铜陵麻类面积又增加7081亩以上,其中苎麻7032亩供计2万8千亩以上,这时铜陵苎麻培育技术和生产规模,已是全中国来自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这是铜陵麻业种植鼎盛的时期。铜陵苎麻比其他苎麻更粗犷、挺括、典雅、轻盈、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优越性与独特风格是普通的苎麻无法比拟的。现在铜陵拥有的[ 安徽最大的麻纺企业 ]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麻纺行业前列,1999 年在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该公司生产的亚麻产品荣列“中国十大名牌阵容”。
9、铜陵大蒜
铜陵大蒜别名“太平大蒜”“汀蒜”铜陵大蒜文名中外,是铜陵八宝之一,铜陵“汀蒜”,是因在铜陵原太平乡汀洲村长期种植而得名。《铜陵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铜陵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有数千年历史,品种的稳定性很好,不易退化;耐高温、抗逆性强,产量高。蒜头富含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矿物质,具有独特的辛辣味,是其它蒜类不可比拟的。该蒜的青蒜苗口感上佳;蒜薹微苦。露地栽培,无需任何保护设施,在国庆节前就可以青蒜苗上市,是铜陵地区填补秋淡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铜陵西湖、胥坝、安平、太平等乡镇是传统产地。铜陵蒜子,还具有衣薄色白、个大味美、汁多油足、久贮不烂等特点。铜陵大蒜有的辉煌历史,铜陵大蒜产量较大时,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销售到江西等外省和安庆胡玉美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同时,县外贸部门也组织收购,出口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深受国内外好评。
10、铜陵酥糖
铜陵酥糖别名“顺安酥糖”铜陵顺安酥糖是铜陵待客少不了的佳品。铜陵酥糖有的抹不去的香甜回忆。提起铜陵顺安酥糖时,人们总是喜欢说:“成块不散,入口即融化,这是顺安酥糖独特的好处,别的地方产的酥糖是做不到这样好的。”有名的地方土特产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铜陵县地方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早在自唐代顺安设立“临津驿”开始,铜陵“顺安酥糖”即声名远扬,畅销铜陵本县及周边地区。芝麻、面粉、白糖,这3样是酥糖的主要成份,4块酥糖装成一包,这种纸包装是那样的简单朴素但是却有的抹不去的香甜回忆。有的上千年的历史铜陵顺安酥糖,虽然经历千载岁月,顺安酥糖的传统制作工艺仍然代代沿袭相传。到新中国成立后,顺安酥糖全部由顺安供销社负责生产和销售,供销社有自己的作坊,基本上是手工制作。业。精通传统制作工艺的师傅们一丝不苟地指导着,使顺安酥糖始终保持着其原有的风味和上乘质量。1984年,顺安酥糖获得安徽省供销社系统甲级产品称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顺安酥糖的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20吨以上成为安徽省甲级酥糖生产基地。

直辖市 北京三维 上海三维 重庆三维 天津三维 特别行政区: 香港三维 澳门三维 台湾省 【请先按 省-市 查找所在的市(内含辖区内区县和乡镇地图) 】
浙江 杭州三维 宁波三维 湖州三维 金华三维 桐庐三维 绍兴三维 诸暨三维 柯桥三维 嵊州三维 新昌三维 嘉兴三维 丽水三维 衢州三维 台州三维 温州三维 舟山三维 东阳三维 永康三维 海宁三维 德清三维 安吉三维 富阳三维
广东 广州三维 深圳三维 韶关三维 潮州三维 东莞三维 惠州三维 江门三维 云浮三维 中山三维 珠海三维 佛山 河源 揭阳 茂名 梅州 清远 汕头 汕尾 阳江 湛江 肇庆
山东 济南三维 临沂三维 青岛三维 威海三维 济宁三维 东营三维 淄博三维 日照三维 邹城三维 滨州 德州 菏泽 莱芜 聊城 泰安 潍坊 烟台 枣庄
江苏 苏州三维 常州三维 南京三维 木渎三维 淮安 连云港 南通 宿迁 泰州 无锡三维 徐州 盐城三维 扬州 镇江
安徽 合肥三维 宣城三维 马鞍山三维 安庆 蚌埠三维 亳州 巢湖 池州 滁州 阜阳 淮北 淮南 黄山三维 六安 宿州 铜陵 芜湖
湖南 长沙三维 常德 郴州 衡阳 怀化 娄底 邵阳 湘潭 湘西 益阳 永州 岳阳 张家界 株洲
湖北 武汉三维 襄阳三维 十堰三维 襄樊三维 宜昌三维 鄂州 恩施 黄冈 黄石 荆门 荆州 潜江 神农架 随州 天门 仙桃 咸宁 孝感
四川 成都三维 绵阳三维 都江堰三维 温江三维 阿坝 巴中 达州 德阳 甘孜 广安 广元 乐山 凉山 泸州 眉山 内江 南充 攀枝花 遂宁 雅安 资阳 自贡
辽宁 大连三维 锦州三维 鞍山 本溪 朝阳 丹东 抚顺 阜新 葫芦岛 辽阳 盘锦 沈阳 铁岭 营口
陕西 西安三维 安康 宝鸡 汉中 商洛 铜川 渭南 咸阳 延安 榆林
河北 石家庄三维 廊坊三维 保定 沧州 承德 邯郸 衡水 秦皇岛 唐山 邢台 张家口
河南 洛阳三维 郑州三维 安阳 鹤壁 焦作 开封 漯河 南阳 平顶山 濮阳 三门峡 商丘 新乡 信阳 许昌 周口 驻马店
福建 福州三维 厦门三维 龙岩三维 南平 宁德 莆田 泉州 三明 漳州
黑龙江 哈尔滨三维 大庆 大兴安岭 鹤岗 黑河 鸡西 佳木斯 牡丹江 七台河 齐齐哈尔 双鸭山 绥化 伊春
海南 海口 白沙 昌江 儋州 东方 乐东 陵水 琼海 琼中 三亚 万宁 文昌 五指山
江西 南昌三维 九江三维 抚州 赣州 吉安 景德镇 萍乡 上饶 新余 宜春 鹰潭
甘肃 兰州 白银 定西 甘南 嘉峪关 金昌 酒泉 临夏 陇南 平凉 庆阳 天水 武威 张掖
贵州 贵阳三维 安顺 毕节 六盘水 黔东南 黔南 黔西南 铜仁 遵义
吉林 长春三维 延吉三维 敦化三维 珲春三维 白城 白山 吉林 辽源 四平 松原 通化 延边
青海 西宁 果洛 海北 海东 海南 海西 黄南 玉树
山西 晋中三维 阳泉三维 太原 长治 大同 晋城 临汾 吕梁 朔州 忻州 运城
云南 丽江三维 昆明三维 保山 大理三维 德宏 迪庆 红河 临沧 怒江 普洱 曲靖 文山 西双版纳 玉溪 昭通
广西 南宁 柳州三维 玉林三维 来宾三维 桂林三维 百色 北海 崇左 防城港 贵港 河池 贺州 钦州 梧州
内蒙 赤峰三维 呼和浩特 阿拉善盟 巴彦淖尔 包头 鄂尔多斯 呼伦贝尔 通辽 乌海 乌兰察布 锡林郭勒盟 兴安盟
宁夏 银川 固原 石嘴山 吴忠 中卫
西藏 拉萨 日喀则
新疆 乌鲁木齐三维 伊宁三维 阿克苏 阿拉尔 阿勒泰 巴音郭楞 博尔塔拉 哈密 和田 喀什 克拉玛依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 石河子 图木舒克 吐鲁番 五家渠 伊犁哈萨克
本站信息和图片为网友创作或采集于互联网,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站不对其包含或引用的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任何保证。手机版
如有转载和版权问题请您联系管理员。免责声明 2013 联系33地图网:monfr@126.com 蜀ICP备05005342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索引地图 | 最近更新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51La